早上十点的急诊大厅,刺耳的警报声贯穿急诊室。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仿佛在倒计时,82岁的边奶奶因剧烈胸痛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这个被称为"血管炸弹"的急症,此刻正以分钟为单位吞噬生命。当家属颤抖的双手因超龄被血站劝退时,急诊科医生卷起袖口的瞬间,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就此展开。
血管里的"定时炸弹":
主动脉夹层的72小时生死线
"就像热水袋鼓包,血管壁随时可能破裂。"吕锋教授指着CT影像解释。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血管壁已撕裂成真腔假腔两层,每一次心跳都在加剧血管破裂风险。数据显示,未及时手术的患者48小时内死亡率超50%,而边奶奶的夹层已累及升主动脉,手术刻不容缓。
但手术需要备血2000毫升,这成了横亘在生死之间的天堑。患者家属翻遍通讯录,却发现所有直系亲属都超过55岁献血年龄上限。看着哭到几乎晕厥的老父亲,女儿突然冲向急诊医生值班室。
白大褂下的"热血"担当:
医者双肩扛起生命重量
"张医生,求您救救我妈!"面对冲进急诊室的家属,急诊科张桐硕医生了解情况后瞬间作出决定。刚结束8小时夜班的他,转身走向献血车。400毫升鲜血从医生体内流出的同时,护理团队同步启动紧急用血绿色通道。
"医生不该只是开处方的人。"张医生事后轻描淡写。鲜为人知的是,这已是他今年第3次为患者应急献血。医务处主任透露,医院有个不成文的"热血名单",30多名医护人员自愿成为移动血库,仅2024年就为23例紧急手术提供救命血。
无影灯下的生命突围:
毫米级血管上的"拆弹"较量
手术室内,吕锋教授团队正在进行"血管绣花"。升主动脉置换术需要重建血液通道,置换长达10厘米的病变血管。显微镜下,比发丝更细的缝合线要完成超过200针的精密缝合,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血压85/50,体温34.2℃。"麻醉医师吴皆男紧盯监护仪。在深低温停循环状态下,患者体温被降至20℃,为手术争取宝贵的时间。当人造血管成功吻合的刹那,所有人屏息等待——随着温血缓缓回流,心电监护仪重新跃动起规律的波形。
术后第15天,边奶奶在家人搀扶下,将锦旗送到张医生手中,这一刻定格成最动人的场景。这场跨越年龄界限的生命救援,不仅刷新了医患关系的温度刻度,更叩击着医疗体系的进步之门——当制度之暖遇上仁者之心,便是照亮生命至暗时刻最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