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6816 5566

心电图怎么看?点进来带你认识心电图

发布日期:2023-11-08    浏览次数:141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心电图是测量和诊断异常心脏节律的最好的方法,其是诊断心电传导组织受损时心脏的节律异常以及由于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的心脏节律的改变。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发展历史
图片


图片


1842年法国科学家Mattencci首先发现了心脏的电活动;1872年Muirhead记录到心脏波动的电信号。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W.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当时是用毛细静电计,1910年改进成弦线电流计。由此开创了体表心电图的记录的历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今日的心电图机不仅清晰记录、抗干扰能力强、且便携、并具有自动分析诊断功能。

图片
图片
测量心电图方法
图片


心电图方格中每一条细竖线相隔1mm,每一条细横线也是相隔1mm,它们围成了1mm见方的小格。粗线是每五个小格一条,每条粗线之间相隔就是5mm,横竖粗线又构成了大方格。


图片


心电图记录纸是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速度移动的,移动速度为25mm/s,也就是说横向的每个小细格代表0.04s;每两条粗线之间的距离就是代表0.2s。


图片


国际上对记录心电图时的外加电压也是有规定的,即外加1mV电压时,基线就应该准确地抬高10个小格,也就是说,每个小横格表示0.1mV,而每个大格就表示0.5mV,每两个大格就代表了这1mV。


图片

P波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有时可有轻微切迹,但切迹双峰之间的距离<0.04s;P波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逆行性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逆行向心房传导使整个心房除极。


P波时间>0.11s且切迹双峰的距离≥0.04s,常见于左心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P波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常见于右心房肥大。

 

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s。


图片


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者,称为P-R间期延长,见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12s、P波方向正常,见于预激综合征;P-R间期<0.12s、伴有逆行型P波时,见于房室交接区心律。


图片

QRS波群是心电图的第二个波,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图片


QRS波群中的第一个负向波称为Q波,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第二个负向波称为S波,第二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正向波或负向波(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5mV时用大写英文字母,否则用小写字母。


QRS波群时间通常在0.06-0.10s。


R波在各导联的正常值为:RⅠ<1.5mV,RⅡ<2.5mV,RⅢ<1.5mV,RaVR<0.5mV,RaVL<1.2mV,RaVF<2.0mV,Rv1<1.0mV,Rv5v6 <2.5mV.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抬高在Vl—V3导联不应超过0.3mV,其他导联不应超过0.1mV。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洋地黄作用、低血钾、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滞等。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弓背向上)、急性心包炎(弓背向下),常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和室壁膨胀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T波前支占时较长,后支占时较短;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的方向一致;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电压≥同导联R波的1/10。


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心室内传导阻滞等。T波高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高血钾。


心电图t波改变:T波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塞早期、高钾血症。T波低平或倒置,见于心肌劳损、心肌缺血、低钾血症。T波倒置明显,可见于心肌梗塞急性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心室肥大。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所需时间的总和;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心率越慢,Q-T间期越长。


Q-Tc的正常值为:0.4土0.04。Q-Tc>0.44为Q-T间期延长。


Q-T间期延长见于:心肌损害、心肌缺血、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病、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镁、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及其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作用。


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和洋地黄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U波的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但在胸导联上全都是直立的;正常U波<0.1mV,一般不超过T波的一半。



图片


低血钾是U波增高的最重要因素。高血压、冠心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二尖瓣关闭不全时,U波可以倒置。

图片
图片
END